• APP

    手機掃一掃下載
    好妞妞官方

    找產品 招代理 更方便

  • 微信

    微信掃一掃關注
    好妞妞官方

    更多商機 更多資訊

產品
幫您找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食品安全 > 正文

大數據為食品安全提供“三點”保障

來源: 食品飲料新聞資訊 | 2016-12-05 16:15:43 By 大師 閱讀(663)

事實證明,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絕不是任何一個機構單方面能做到的,它需要整個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參會和監督,這是一個長久而又龐大的工作,需要有完善的體系管理。從“蘇丹紅”到“三聚氰胺”,從“瘦肉精”到“地溝油”̷̷長期以來,食品安全問題一直困擾著民眾,漸成社會痼疾。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近日,大數據的出現為人們帶來一些曙光。

技術解決安全痛點

 在湖北省武漢市海吉星農產品公司的農殘快速檢測區,胡蘿卜、青椒、花菜等各式蔬菜用保鮮膜整齊包裝,走近細看,會發現每份蔬菜上都貼著一個二維碼。

 據工作人員介紹,每批進入這里的蔬菜都會被抽樣檢測,同時將整個批次的蔬菜信息記錄在云端。客戶在購買蔬菜時,只需用手機掃掃二維碼,可以獲得這個批次蔬菜的詳細信息。一旦發現哪個批次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度過高,要按照程序,集中進行無公害化處理。

如今,全國各地遍布著像海吉星這樣的農產品加工、物流及銷售基地。依靠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農產品產業鏈上的生產、經營、流通、服務領域等各個環節都在信息技術的“監控”下,操作、全面記錄、持續跟蹤。而過去農產品行業成本過高、品質低下、食品安全等痛點,正在被逐步擊破,轉而形成新一輪的技術紅利和產業風口。

 “過去最信任的還是進口蔬菜,雖然貴,至少比較放心。”正在北京朝陽區某超市購買蔬菜的趙女士對本報記者說。如今,超市貨架上出現很多直供蔬菜,這些蔬菜的產品包裝上都貼有一個二維碼。掃描它,可以看到蔬菜的品牌信息、農場照片甚至采摘時間,“現在,有了這些信息,讓我覺得食品安全上也有所保障,當然買新鮮、便宜的國產蔬菜比較劃算。”趙女士說。

監管撐起信任支點

 在業內人士看來,食品安全問題之所以屢禁不止,兩大原因首當其沖:一是中國食品安全標準的落后,缺乏統一、強有力的測評體系,直接導致了食品安全現象頻發。二是違法被追責的頻數較低,且大多以罰款告終,即使被吊銷許可證,企業也很快能另起爐灶。總而言之,監管瓶頸是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重要原因。

如何重新撐起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任支點?大數據進入了有關部門的視野。

 去年12月,云南省食藥監局聯合中國電信建立的云南食品安全監管網正式上線,作為借助信息技術實現監管創新的一大舉措,云南食藥監管部門希望通過該平臺,實現對食品生產、銷售、餐飲服務全過程質量安全及其相關信息順向追蹤和逆向回溯。而消費者也可以通過正規數據的查詢,判斷食品及餐飲企業的資質和好壞。

 成都市也逐步建立起了強大的食品安全智能感知與響應體系。作為成都市“智慧食安”的核心技術支持系統,成都市食品安全監測預警數據中心集食品安全數據整合、挖掘、分析和風險預警為一體,從而推動該市的食品安全監管從“人管秩序”向“數管秩序”轉變。

系統打造未來賣點

 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6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對2016年全國食品安全重點工作作出部署。從公眾關心到重視,如何守住農田到餐桌的一道道防線?大數據給食品安全問題帶來了解決的可能。然而,由于中國食品行業具有多主體生產、多渠道流通、多元化消費等特點,期待在技術層面推動食品安全問題快速解決顯得有些不切實際。

 目前,食品行業形成了一定的行業標準,但成熟統一的食品標識以及完善的追溯系統建設標準,還遠遠沒有建立起來。在全國各類食品標準不一、各大追溯系統不兼容的情況下,即使依靠大數據技術建立了成熟的產品監測、追溯平臺,其使用效率也比較低。

 因此,如何通過系統建設,充分發揮大數據作用,讓健康安全成為未來中國食品的一大“賣點”,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業內人士表示,在頂層設計層面,由相關部門推動形成食品生產、運輸、銷售的全產業鏈檢測、追溯系統至關重要。這不僅能夠有效遏制食品安全問題,更能通過監測數據,準確判斷市場風向,如一旦檢測到產品物流變緩,則可能產生相應的商品質量風險,此時大數據會給出風險提示,降低該地區的流量調配。

 此外,大數據還可能通過挖掘社交媒體評價、病毒傳播等多源數據,實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有效反饋和監管,從而進一步促進食品安全的保障工作。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轉載自網絡,圖文僅供行業學習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侵權請聯系刪除()。文章僅代表原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性及文章內容中圖文的真實性、完整性等未經本站核實,僅供讀者參考。
行業分類:不限 | 核心內容:食品安全

  • 2024/9/20至2024/9/22

  • 2024/11/8至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