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食品飲料代理 > 宮廷桃酥 > 宮廷桃酥資訊 > 宮廷桃酥的由來 > 話說我國糕點文化:桃酥餅里有忠奸事

話說我國糕點文化:桃酥餅里有忠奸事

來源:宮廷桃酥 宮廷桃酥資訊 | 2018/12/13 11:19:31 By 張澤文 閱讀(3441)

 我國糕點制作起源于商周時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與古老的中國文化一樣,是優秀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據2000多年前的先秦古籍《周禮·天官》記載:“籩人羞籩食,糗餌粉粢。”這里說的糗就是指炒米粉或炒面,餌為糕餌或米餌的總稱。粉粢是用米粉或米為原料制作的食品。當時這些食品雖然加工極其簡單,但也已經能夠顯現現代糕點的雛形了。在《楚辭·招魂》中,屈原曾說:“粔籹蜜餌有餦餭。”這里的蜜餌就是指秘制的糕餅。

 漢朝時,出現了“餅”的名稱,餅在當時包括蒸餅、烙餅和饅頭。目前有關記錄“餅”的資料不少,如漢代許慎在《說文》中記載:“餅以粉及面為薄餌也。”《四民月令》中說:“寒食以面為蒸餅。”漢劉熙在《釋名》中解釋說:“蒸餅,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溲面就是指今天的發面食品。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早在漢代,我國人民就掌握了用發面做蒸餅的技術了。漢代最為有名的是“胡餅”,《釋名》中也有解釋:“胡餅之作,胡麻著上。”解釋中所說的胡麻指的就是芝麻,所以胡餅實際上就是芝麻餅。

 到了唐宋時期,糕點逐漸發展為商品生產,制作技術也在逐步提高。據文獻記載,在長安就有糕點鋪,并且還有專業的“餅師”。當時白居易的詩歌中就有關于糕點的詞句,如:“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饑饞楊大使,嘗看得以輔興無。”后來,元、明、清時期,除繼承和發展唐、宋的制餅技藝外,少數民族糕點也流入中原。明清御膳房還設有專門的餅師,皇帝常以糕點賞賜大臣,民間也用糕點作為禮品互贈,糕餅作為軍糧作戰時也需備齊。施鴻保所撰《閩雜記》中有記載,明代名將戚繼光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作戰時,備“光餅”作為行軍干糧。這也說明糕點生產規模逐漸在發展。

 糕點在北方亦稱作“點心”。關于“點心”一詞的由來,相傳東晉時期一大將軍,見到戰士們日夜血戰沙場,英勇殺敵,屢建戰功,甚為感動,隨即傳令烘制民間喜愛的美味糕餅,派人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點點心意”。自此以后,“點心”的名字便傳開了,并一直延用至今。到了宋代,相傳蘇東坡被貶海南儋縣(現海南儋州),當地一位賣環餅的年邁守寡老媽媽,手藝好,制作的環餅質量高,可因店鋪偏僻,不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媽媽打聽到蘇東坡是著名文學家,就請他為店鋪作詩。蘇東坡憐憫她生活貧苦,環餅手藝又委實不錯,就揮筆寫下一首七絕:“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寥寥數句,勾畫出環餅勻細、色艷、酥脆的特點,和形似美人環釵的形象。老媽媽將此詩高懸門上,果然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后來當地老百姓為紀念蘇東坡,就名之以“東坡餅”,并在儋州流傳至今。

 清代顧張思所著《土風錄》卷六,“點心”條下云:“小食曰點心。”唐鄭傪為江淮留后,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謂其弟曰:“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不一會兒,女仆請備夫人點心,傪詬曰:“適已點心,今何得又請!”由此可知點心古時已是晨饌。同書又引周輝《北轅錄》云:“洗漱冠柿畢,點心已至。”后文說明點心中有饅頭餛飩包子等,可知說的是水點心,在唐朝已有此名了。茶食一名,據《土風錄》云:“干點心曰茶食,見宇文懋《昭金志》:‘婿先期拜門,以酒撰往,酒三行,進大軟脂小軟脂,如中國寒具,又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北轅錄》云:“金國宴南使,未行酒,先設茶筵,進茶一盞,謂之茶食。”茶食是喝茶時所吃的,與小食不同,大軟脂,大抵有如蜜麻花,蜜糕則明系蜜餞之類了。從文獻上看來,點心與茶食兩者原有區別,性質也就不同,但是后來早已混同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中西文化互為交流,從我國沿海上海、廣州、大連等城市相繼傳入了西式糕點。自從清代末期沿海城市對外開放以后,機械化制造餅干和西式糕點的技術也逐步傳入中國。值得說明的是:面點分為中點和西點,我國面點分為主食、小吃和糕點三部分。

 我國糕點種類名目繁多,花樣各異,名稱復雜,大體分為中西式糕點兩大類。中式糕點大致分為:餡餅類(京八件、自來紅、自來白、月餅、龍鳳餅等);酥點類(桃酥、薄脆等);炸點類(麻花、排叉、馓子、薩琪瑪、蜜三刀等);粉糕類(桃片、麻糕、綠豆糕等);糕團類(重陽糕、松糕等)。

 北方的糕點當以北京、天津最有名。北京元、明、清三代為都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點心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此外,北京的民間點心,山東、河南、河北、江南點心的引進,漢族與蒙古族、回族、滿族等少數民族點心的交流,宮廷點心的外傳,都促進了北京點心的發展。簡言之,北京點心的特點是用料豐富、品種眾多、制作精致、風味多樣、時時當令等。例如老北京傳統糕點之一桃酥,松脆可口,酥香撲鼻,尤其受到孩子們和老人家的喜愛。

 說起桃酥還有一段故事:明朝嘉靖年間,江西省出了兩位首輔夏言和嚴嵩,一忠一奸。嚴嵩本來官階很低,卻野心勃勃。他在朝中裝出清廉正直,博得了夏言的喜歡和提拔。但是,嚴嵩得勢后,就露出真面目,恩將仇報害死了夏言,還要株連九族,夏言的后裔們只能逃跑保命。其中一些人來到了上清桂洲村,一部分在今龍頭山下隱藏起來。但是他們的盤纏很快就用完了,身邊只剩一點干糧桃酥餅,于是他們邊吃著最后的桃酥邊咒罵嚴嵩。吃著吃著,他們突然想到不如做桃酥餅生意掙錢,因為當時桃酥餅是宮廷點心,民間很少見。于是,他們在靠近北極閣的地方,開始賣“宮廷桃酥”。桃酥餅的制作工藝就這樣在民間流傳開了。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轉載自網絡,圖文僅供行業學習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侵權請聯系刪除()。文章僅代表原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性及文章內容中圖文的真實性、完整性等未經本站核實,僅供讀者參考。
信息分類:宮廷桃酥的由來 | 核心內容:宮廷桃酥
  • 2018/09/26
  • 2018/07/30
  • 2017/11/15
  • 2017/05/31
  • 2017/02/08

宮廷桃酥信息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