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

    手機掃一掃下載
    好妞妞官方

    找產品 招代理 更方便

  • 微信

    微信掃一掃關注
    好妞妞官方

    更多商機 更多資訊

產品
幫您找
您的位置:首頁 > 經商之道 > 商情快報 > 正文

土豆的主糧化戰略之路有多遠

來源:好妞妞食品飲料網 食品飲料經商之道 | By 大師 2015-04-09 瀏覽(707)

 自從明朝就已引進我國種植,在歷經四百余年的默默繁衍生息之后,小土豆終于迎來光宗耀祖的時刻我國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啟動,馬鈴薯從而成為繼稻米、小麥、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糧作物。

 依據這一戰略,農業部辦公廳日前印發的《2015年種植業工作要點》,明確把馬鈴薯產業開發列為七項重點工作之一。而且農業部雄心勃勃,決定在未來的幾年內,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將達1.5億畝,相比當前的8000萬畝提升逾80%。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馬鈴薯饅頭、馬鈴薯面條等各種馬鈴薯制品將以主糧的姿態走入我們的一日三餐當中。

 風水輪流轉,今日到我家,在國家重提糧食安全的大背景下,小小土豆時來運轉,終于可以從此嶄露頭角瘋狂一把。

糧食安全戰略抉擇

 就在三個月前,2014年我國糧食實現十一連增,總產量達60709.9萬噸的消息似乎還猶然在耳,此時再提糧食安全,在很多人看來,這似乎有點杞人憂天,不足為慮。然而,上溯我國糧食十一連增的歷史,我們會發現,現實的確不容樂觀。

 2003年,我國糧食生產十一連增的肇始之年,當年糧食產量為4.3億噸,糧食勉強夠吃,糧食進出口基本平衡。

 2009年,我國糧食連續增產的第六個年頭,產量達到4.84億噸,而消費量卻為4.97億噸。由于國人食譜中的肉奶蛋比重在加大,糧食需求量也在加大。顯然,糧食缺口達到1300萬噸,我國谷物總體轉為凈進口國。

 2010年,國內外貨幣寬松政策導致流動性過剩,糧價同比上漲達12%,在游資炒作下,蒜你狠豆你玩現象先后出現,我國糧食價格已經遠遠高于國際市場。

 2013年,我國糧食生產的第十連增,產量達6.01億噸,人均糧食占有量從2003年的334公斤上升到425公斤,需求缺口進一步拉大。

 2014年前十個月,我國糧食進口再創新高,達到7250萬噸,已相當于2013年全年進口量。依據這一趨勢,有專家測算,到2020年,中國糧食缺口將達1億噸。

 事實上,早在2012年,我國糧食進口已達7000多萬噸,中國糧食自給率跌至90%以下。早已突破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糧食自給率穩定在95%以上的紅線。

 俗話說,手中有糧,心里不慌。歷史反復證明,糧食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英國經濟學家拉吉帕特爾所著《糧食戰爭》,以史實進一步證明,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國與國之間,糧食已被演化成一種悄無聲息的武器。美國著名外交家、國際問題專家基辛格更是赤裸裸地指出: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人。

 也正是基于中國糧食安全的考慮,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中央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滿中國糧,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據此,中央對我國糧食戰略進行調整,確定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總目標。

天將降大任于斯豆

 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調整中,馬鈴薯之所以能脫穎而出,躍身成為中國四大主糧之一,是與其天生的特性分不開的。

 對此,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給予了詳細解答。一是,馬鈴薯營養豐富而且全面,脂肪含量低,植物蛋白高,利于抑制體重,有助于清理腸道、預防消化系統病變,適應大家吃飽吃好吃得健康的需求。二是,我國水土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是當前我國農業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種植結構的需要,馬鈴薯種植節水、節地、節肥、省藥,是農業結構調整較為理想的替代作物。三是,馬鈴薯易加工、口味好、營養全,能夠適應當前城鄉居民生活快節奏的變化。

 為此,農業部給馬鈴薯主糧化定下目標,即在未來幾年內,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由當前的8000萬畝擴大到1.5億畝。

 為應對人們長期以來把馬鈴薯當菜而不當主糧的傳統認識,適應人們飲食習慣需要,目前,中國農科院已經成功研發出馬鈴薯全粉占比為40%的馬鈴薯饅頭、馬鈴薯全粉占比為35%的馬鈴薯面條等產品,而且還研發了適合老百姓在家制作饅頭、面條等主食的馬鈴薯復合面粉等系列產品。

 不過,農業部如此竭力推進馬鈴薯主糧化進程,也在業內引發對國家糧食安全的過度解讀。對此,潘文博給予回應,稱我國糧食連年增產,倉滿庫盈,糧食供給是充足的,國家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馬鈴薯主糧化是確保口糧絕對安全的重要補充,對于國家糧食安全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

 潘文博指出,實現馬鈴薯主糧化1.5億畝的種植目標,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是馬鈴薯種植面積的擴大不與水稻、小麥、玉米等三大谷物爭地。馬鈴薯主糧化實施后,擴大面積重點放在開發利用南方1億畝冬閑田。

主糧化之路還有多遠

 據了解,世界糧農組織早在多年前就把馬鈴薯列為四大主糧之一,并在種植面積和科研上給予主糧地位的保證。而相比之下,我國盡管早已把馬鈴薯當成糧食來統計,但多年來卻難以給予其應有的待遇。加之多年來形成的產業積弊,馬鈴薯主糧化并非一句口號,方方面面需要我們做的還有很多。

 長期的非主糧待遇造就馬鈴薯產業水平低下。根據我國政策,主糧作物在產業上享受到很多扶持和優惠政策,并給予相關項目大量的資金用于開發新品種等研究。由此,我國小麥、水稻單產已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而馬鈴薯單產卻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

 湖北省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謝從華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馬鈴薯平均畝產在1噸左右,這一數據已經維持了30多年。而這期間,國外馬鈴薯單產則從每公頃10多噸增長到30多噸,平均畝產合2噸多。

 究其原因,謝主任將之歸咎于缺乏國家相關優惠政策和財政扶持導致的馬鈴薯新品種創新匱乏,得不到足夠重視,使得僅有的馬鈴薯育種也長期處在低水平重復建設階段,徘徊不前。

 而政策積弊影響遠非這些。相關專家指出,即便目前提出馬鈴薯主糧化,限于我國目前馬鈴薯品種來說,也難以滿足主糧化需求。馬鈴薯主糧化,要求加工成全粉,而我國目前430個品種中,僅有5-8個可以進行全粉加工。

 作為主糧來說,種植時有良種補貼,種植后有種糧補貼,售糧時有最低保護價,正是在這一政策效應下,農民馬鈴薯種植積極性受到影響,2004-2005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一度由8000萬畝銳減到6000萬畝。

 相關專家指出,馬鈴薯主糧化目標最終是要通過全國人均消費量的提升來實現。而自從明朝引進的400多年里,馬鈴薯在傳統上更多地是作為蔬菜被食用的。俗話說,積習難改,現在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面條等,試圖變換一下形式,就能讓群眾接受,這樣的認識不免有些過于主觀,甚至輕率。馬鈴薯主糧化,不僅僅要引導人們顛覆傳統的飲食習慣,而且更重要的是對馬鈴薯營養價值取向的再認識,甚至是更多。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轉載自網絡,圖文僅供行業學習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侵權請聯系刪除()。文章僅代表原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性及文章內容中圖文的真實性、完整性等未經本站核實,僅供讀者參考。
核心內容:土豆 | 類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