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

    手機掃一掃下載
    好妞妞官方

    找產品 招代理 更方便

  • 微信

    微信掃一掃關注
    好妞妞官方

    更多商機 更多資訊

產品
幫您找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食品安全 > 正文

國外食品安全治理如何倡導尚德守法

來源: 食品飲料新聞資訊 | 2014-06-12 09:38:54 By 菠菜 閱讀(1179)

國外食品安全治理如何倡導尚德守法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是世界性難題,即使在食品安全制度相對健全的,食品安全事件也時有發生。為此,各國和各地區不斷出臺日趨嚴格的監管措施,提升治理水平,為保障食品安全筑起堅固防線

讓從業者回歸道德本色

 在人類古代社會,食品大流通的市場格局尚未形成,食品生產經營活動主要在“熟人社會”中面對面地進行,是一種基于供需雙方相互信任的人身關系。因此,各國食品行業的百年老店都有很高道德水準,倡導做食品要先做人,不少品牌干脆直接取自創始人姓名,帶有明顯的人格身份特征。

 現代化空前提升了人們對食品數量和種類的需求程度,大工業和大城市改變了傳統食品行業的結構和方式。一些國外學者認為,隨著社會流動加速,食品生產經營不再局限于一時一地,其人格身份特征日益模糊,商品屬性突出,逐步轉變成一種基于商業消費的契約關系。由于利益驅動行為成本降低,生產經營者的誠信自律意識難免跟不上市場規模擴張,食品安全的內在風險增大。在過去200年里,西方大多經歷了因市場急速擴張誘發食品生產經營者嚴重違法行為,給公眾健康帶來極大損失。例如,1858年美國紐約“潲水奶”丑聞導致當年有8000多名兒童飲奶死亡;1955年日本森永“毒奶粉”事件造成12159人中毒,一些患者至今還在接受治療;上世紀末英國的瘋牛病更是震驚全球。

 在經歷了一系列慘痛教訓后,人們意識到不能簡單把商品經濟等價交換原則套用到食品生產經營,必須強調食品的社會和人文特征,讓食品從業者回歸道德本色。上世紀70年代,一種全新的農業模式—社區支持農業在瑞士和德國興起,目前正風靡全球。該模式的特征是在農戶與消費者之間建立穩定的供需協議,農產品(000061,股吧)直接由農場送貨上門,縮短從農田到餐桌的距離。這樣做的結果是供需雙方重新回到面對面的狀態,降低信息不對稱,從而提升互信。與之相似的是,日本和法國從產業政策角度支持中小食品企業和特色有機食品發展,扭轉大工業帶來的食品“去人格化”,以此提升從業者的道德水平。

恩威并施引導企業自律

 政府監管是市場的補充而非替代,但除了政府監管,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手段還有很多,比如有效的市場競爭會形成優勝劣汰的良性質量發展機制,獨立的司法審判可以在事后解決食品安全侵權糾紛,行業協會能夠讓企業產生自律壓力,媒體監督可以曝光不法生產經營者,消費者參與則有助于守住食品安全的“入口關”。

 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發達都是在上百年市場經濟發展后,才建立起以事先預防和全程管理為特征的現代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發達在長期實踐中認識到,現代食品產業的專業性使得監管執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包打天下,靠抽檢是檢不出食品安全的。理想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應該把各方面的約束和激勵集中到生產經營者行為上,“大棒”和“胡蘿卜”并舉,讓食品企業發自內心地意識到守法才是本分。

 一方面是“大棒”夠硬,使企業不敢違法。一些發達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擁有行政執法和刑事執法雙重權力,是一種“準司法權”,這是其區別于傳統行政部門的重要特征。如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內設犯罪偵查辦公室,即“食藥警察”,其有權對相關人處以刑事罰金,甚至采取人身強制措施,實現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有機銜接,增加執法威懾。同時,許多用巨額獎金鼓勵行業內部“吹哨者”主動揭黑,因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方面的例子舉不勝舉,例如2009年輝瑞公司涉嫌健康產品不當營銷行為,被美國司法部判處13億美元刑事罰金,其中的1.5億美元用于獎勵揭露黑幕的1名內部員工和4名律師。再有是英美法等侵權責任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賦予消費者向侵權人主張遠超實際經濟損失賠償的權利,讓惡意違法者傾家蕩產。

 另一方面是“胡蘿卜”夠甜,使企業不值得違法。作為現代監管型代表的美國,其所有食品安全監管政策都建立在市場運作的科學模擬之上,并經過的成本收益分析,否則不得出臺。歐洲一些通過立法在食品行業強制推行食品安全責任保險(放心保)制度,以保險精算模型為基礎,建立政府、保險機構、企業和消費者多方共贏機制,實現系統性風險控制和社會穩定功能。德國實行食品企業“紅黑名單”制度,其不僅針對企業法人,還限制對食品質量安全負有責任的自然人。在征信體系發達的英國,全國建有統一的食品生產經營者征信系統,將食品安全信用評價結果與行業準入、金融信貸、稅收、產品推介,乃至企業負責人個人信用掛鉤,充分發揮經濟杠桿對食品安全失信失范行為的制約作用。

社會治理是口號也是機制

 食品安全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某種意義上還是“吃”出來的。在現代社會,任何主體都無法單獨應對廣泛分布的食品安全風險,必須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共治共享。

 發達在長期的食品安全難題求解過程中,經歷了從管理到監管再到治理的轉變。所謂管理,主要是政府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預市場主體微觀經濟活動,監管則是監管者依據規則對被監管者行為進行引導和限制,雙方都要遵守規則。治理更加強調多元主體、平等關系、靈活方式以及綜合手段。換言之,每個人既是參與治理的主體,又是接受治理的對象。社會治理不僅是口號,更有實實在在的機制。

 一是消費者參與。絕大多數發達將食品安全科普知識納入國民教育的范疇,如美國消費者食品安全基本知識知曉率高達80%。加拿大消費者養成了每天關注食品安全信息的習慣,像該國一些電視廣告詞所說:“不看食品安全新聞,是不愛惜生命。”消費者還自發成立互助型維權組織,這類組織通常設有公眾利益、追究企業責任等專門的委員會或咨詢機構,維護消費者權益。2006年,美國一個名為“公眾利益科學中心”的團體,起訴肯德基使用反式脂肪含量高的烹調油。此舉讓反式脂肪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引來監管機構介入,肯德基很快宣布停止使用反式脂肪。

 二是行業協會引導。行業協會在許多發達食品安全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些甚至將企業資質認證、食品標準制定等權力交由行業協會承擔,理由很明確:政府是市場競爭的“主裁判”,行業協會是“邊裁”;企業有沒有“越位”,“邊裁”比“主裁判”看得更清楚。

 三是政府公開信息。信息化是現代監管的重要手段,通常比硬性管控手段更為高效。德國、芬蘭都建立了全國統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監管部門通過平臺及時公布食品企業許可、備案、抽查檢驗、違法行為查處情況等信息。這樣既可以倒逼企業珍惜聲譽,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又能夠幫助消費者辨別產品優劣,促進良性市場競爭。

 總之,發達的理論和實踐表明,食品安全不能僅僅依靠監管,必須激發社會活力和市場效率。只有讓食品生產經營者回歸到道德本色和守法本分,調動全社會參與治理的積極性,才能從根本上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轉載自網絡,圖文僅供行業學習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侵權請聯系刪除()。文章僅代表原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性及文章內容中圖文的真實性、完整性等未經本站核實,僅供讀者參考。
行業分類:不限 | 核心內容:食品安全

  • 2024/9/20至2024/9/22

  • 2024/11/8至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