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

    手機掃一掃下載
    好妞妞官方

    找產品 招代理 更方便

  • 微信

    微信掃一掃關注
    好妞妞官方

    更多商機 更多資訊

產品
幫您找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食品安全 > 正文

食品安全輿情熱度為啥下降30%

來源: 食品飲料新聞資訊 | 2015-01-30 09:09:12 By 東仔 閱讀(939)

食品安全熱度下降了,這大概是2014年的變化。一些機構的輿情監測顯示,2014年食品安全的輿情熱度比2013年下降了30%.

 說到降溫原因,外界愿意歸因為政府對輿論環境的管控加強。但媒體人感知并非如此,僅食品安全的報道尺度和邊界而言,2014年并沒有出現較大的變化。

 相反,福喜事件政治風險小、關注度高的示范效應,使得越來越多的媒體準備把輿論監督和調查力量轉向以食品安全為代表的民生領域。我跟新京報的同行交流,他們的暗訪團隊過去1/3的選題是關于食品安全的。福喜事件后,這個比例將進一步提升。

那么輿情為什么會不升反降?

 我想先回顧5年前的食品安全報道,這樣有助于大家理解2014年的變化,以及為什么會發生變化。

回頭看,2010年的食品安全報道有如下四個特點

1.社會環境:輿論燃點低。

 當時三鹿奶粉事件剛過,食品安全特別敏感。我跑過教育、寫過特稿,做過環境記者,但是職業生涯中影響力的幾篇都是跟食品安全相關。

2.食品報道中的政府形象:4個字,叫“不歸我管”.

 中國從2004年開始確定食品安全分段監管模式。所以2005年我剛工作,報道肯德基蘇丹紅事件,采訪監管部門,看到的是工商推質監、質監推食藥。像地溝油問題,都推給城管,還是公安破的案子。

 3.報道中的科學家--集體失語、話語權旁落。那時候官方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還沒有成立,民間剛成立科學松鼠會,還沒有果殼網。

4.報道中的媒體人--遭遇專業性困惑。

那時候沒有專職做食品安全報道的記者,都是社會新聞、衛生口、質監口的記者兼職操作。

食品安全報道具有新聞專業性和科學專業性這兩重專業屬性,那時我們還只強調前者。

比如我們那時不了解量效關系。

 地溝油里檢測出黃曲霉毒素。我采訪的專家說,黃曲霉毒素毒性超砒霜百倍。后來我查論文,的說法是60多倍。幾年后,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搞公眾開放日,我次系統聽講量效關系。

 國際上解讀食品安全問題都用風險分析框架,包括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交流三要素。其對應的三個主體--科學界、政府、媒體,在2010年時都存在先天不足。我們缺少做風險交流的科學家、缺少職責清晰的監管部門、缺少懂科學的記者。

上述種種造成的結果是,2010年的食品安全報道真偽難辨--真問題和偽命題并存。

 比如對食品添加劑的妖魔化,這是從2009年開始的。當時有個日本人叫安部司寫了本書:《食品真相大揭秘》。安部司號稱日本添加劑之神,因為看到女兒吃“化學丸子”,幡然悔悟,開始揭批添加劑。我當時給這書寫了一篇書評。

 現在大家介紹我,都說是食品安全領域的記者。其實“”不是因為總是正確,而是因為錯得更多,錯得更早,多的不是經驗,是教訓。

 所以從2010年到2014年,于我個人而言,是不斷試錯和成長的過程。對各位跟食品安全報道相關的人士,無論是官員、科學家還是企業,同樣也是不斷試錯和共同成長的歷程。

轉眼到了2014年,上述幾方面要素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社會環境:食品安全熱度下降。

 這為食品安全報道回歸客觀理性創造了條件。在食品安全燃點低的時候,相關報道很容易引發反響,這對年輕記者是一種誘惑。而且反響度和描寫的危害程度成正比,這也是為什么媒體報道通常在危害性上有偏差。

2.政府部門:從分段監管趨向統一監管,開始行權履責。

 2013年食藥監管體制改革,把散落在工商、質監、衛生等食品監管職能統一劃歸食藥部門。現在有食品安全事件,監管部門會主動出擊。他們現在輿情監測太敏感,以至于我們私下要討論有時候是不是反應過度。

3.科學界:風險交流、如火如荼。

 層面有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民間有果殼網,介于兩者之間的有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營養與信息交流中心等,同時涌現了一些個體,我常常想,如果農業部門擁有這樣豪華的風險交流陣容,轉基因不至于陷入這個僵局。

4.媒體:報道趨向專業化。

 現在有專職記者,在座的同行估計一半以上是專門從事食品安全報道的;有專業培訓;有專業媒體平臺(南方健言等),專業報道指日可待。

上述種種變化,合力形成的態勢--食品安全報道從“真偽并存”轉向“去偽存真”.

 央視過去在速生雞報道中對抗生素的解讀有缺憾,前段時間他們報自來水里的抗生素,很明顯不再當食品安全問題操作,而是把抗生素當作主要環境污染物,開始探討環境健康問題。

可以說,2014年的食品安全報道進入了一種新常態,新常態有以下幾個特點:

1.偽命題減少,這是輿情降溫的主因。

 2.真問題開始出現。比如針對食品安全頭號殺手食源性疾病,過去媒體報得很少,最近我看有些媒體在報道諾如病毒,除了報問題,也做科普。

 3.話題由淺入深,指向食品安全根目錄問題。比如探討監管體制改革、立法、環境污染造成的源頭問題等。

 像這個會,是新常態下“去偽存真”的大會。不過每次結論都說“食品安全報道偽命題多,真問題少”也不是辦法。因為媒體和科學界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媒體報道偽命題多,說明你風險交流和科普做得不到位。雖然媒體記者大多是文科生,但畢竟接受過高等教育,這個群體都搞不定,怎么影響公眾?

 媒體報道真問題少,說明科學傳播還要加強。自來水含有抗生素被央視曝光后,有科學界人士說,這很正常,我們早監測到了。那為啥科學界不早點披露呢?主動發布的負面影響遠低于被媒體曝光。

 所以我們也要呼吁科學家,要做“事前諸葛亮”,包括深度參與到食品安全報道當中。以后點評食品安全報道的科學家,我們媒體也要做統計,你一年接受過多少次媒體采訪,按兩個月一次算,一年至少六次才算合格,期待2015.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轉載自網絡,圖文僅供行業學習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侵權請聯系刪除()。文章僅代表原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性及文章內容中圖文的真實性、完整性等未經本站核實,僅供讀者參考。
行業分類:不限 | 核心內容:食品安全

  • 2024/11/8至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