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

    手機掃一掃下載
    好妞妞官方

    找產品 招代理 更方便

  • 微信

    微信掃一掃關注
    好妞妞官方

    更多商機 更多資訊

產品
幫您找
您的位置:首頁 > 百科知識 > 養生食材 > 正文

中醫養生我切記因人而異

來源:食品飲料 食品飲料百科知識 | By小芳 2016-12-28 10:50:23 瀏覽(652)

 近日,欄目特約專家、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教授以及治未病中心團隊,與“每日一膳”粉絲們舉辦了一場見面會,楊志敏教授現場為大家講授中醫食補的養生知識。楊志敏指出,嶺南地區多濕多熱,廣東人普遍脾胃虛弱,易上火卻又易腹瀉,膳食養生要注重養護脾胃。

養生食材

中醫講究“不時不食”

 中醫歷來講究食補,通過食物的偏性糾正人體的偏性,通過補養虛衰,達到卸病延年、養生益壽的目的。一部《黃帝內經》不僅創立了中醫基礎理論,同時也開創了藥膳的理論體系。

 楊志敏教授介紹,中醫膳食養生有幾個原則,一是藥食同源。《神農本草經》里發現360多種藥物,其中120多種藥物可無毒久服,作為食品常用。日常生活中,食物與藥物同為一物比比皆是,如冬瓜皮在中藥里有利水作用,有水腫的時候,可以用冬瓜皮、茯苓皮、姜皮一起煲水服用祛濕利水腫;荔枝上火,但荔枝核可以理氣散熱,鮑魚美味,鮑魚殼為石決明,可平肝熄風。

中醫膳食養生還講究“不時不食”,講究的是食物要符合時令節氣規律,此時養分才最足。

 有俗語說,“小滿河歪(蚌)瘦蹩子,夏至鯽魚空殼子,端午螃蟹虛架子”、“五月蘿卜空心菜,六月韭菜老驢草”,說的都是不合時令的食物不宜食用,這是因為動植物在不同的生長時期,肉質會有不同。

廣東人“上熱下寒”偏多

 “以偏糾偏”是中醫食補的一大特色。楊志敏教授介紹,食物之所以能養生治病,是由它們自身具有一定的性能所決定的。這些性能是古代醫家在長期實踐中,對食物的認識積累而加以概括和總結出來的,它與陰陽、臟腑、經絡、治療等中醫基礎理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就像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種病,一定要用不同的藥,食補也要看個人體質,因人而異。“例如,很多人知道芹菜適合熱底的人食用,但很多高血壓的人吃芹菜卻吃出頭暈。還有人認為,高血壓的人不能吃人參。但如果是氣虛氣弱的人,吃人參則非常適合。”

 楊志敏指出,嶺南地區四季不分明,冬季時間太短,對于人體來說,冬藏不夠,所以很多人是因虛而濕、因虛而熱。總體來說,南方人體質的特點是脾胃虛,而且是上盛下虛。“很多人覺得自己容易上火,但摸下自己的腹部,其實是很冷的。這些人會腳冷,一吃冷的東西就腹瀉,這是典型的上熱下寒,或者叫做外熱內寒。”楊志敏指出,廣東人普遍面色偏黃,肌肉也不如北方人壯實,跟這種體質特點有關。因此冬藏之際,養生要以養護脾胃、補脾補腎為主。

 楊志敏教授指出,在秋冬這個季節,不適合吃升發的食物,而適合多食用一些斂收的食物。吃完飯后,最好不要喝冷飲、吃太冷的水果,否則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尤其是脾胃虛弱的小孩千萬不要喝冷飲,夏天喝冷飲多,到秋天時就容易腹瀉。”總之,飲食養生,要遵循“寧少勿多、寧饑勿飽、寧慢勿快、寧熱勿冷、寧粗勿細、寧軟勿硬,有粗有細、不咸不膩,三四五頓,七八分飽”的原則。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轉載自網絡,圖文僅供行業學習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侵權請聯系刪除()。文章僅代表原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性及文章內容中圖文的真實性、完整性等未經本站核實,僅供讀者參考。
行業分類:食品 | 核心內容:養生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