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

    手機掃一掃下載
    好妞妞官方

    找產品 招代理 更方便

  • 微信

    微信掃一掃關注
    好妞妞官方

    更多商機 更多資訊

產品
幫您找
您的位置:首頁 > 經商之道 > 商情快報 > 正文

啤酒行業并購后的過度競爭

來源:食品飲料代理網 食品飲料經商之道 | By 大師 2015-04-03 瀏覽(657)

不管是白酒,啤酒,還是其他的行業,我們為什么要并購?

 其實很簡單,大家都知道為什么要并購,就是為了生存,就是為了活下來,還有一種方式就是為了活得更好,活下來是被并購方,活得更好是整合方。我們在并購的過程中,對并購方來說是減少競爭的過程,對被并購方而言主觀愿望是為了消滅競爭。

 啤酒行業在并購的前期大家都在探討,我們是要做大做強還是做強做大?大和強哪一個先走?我個人認為這是在弱肉強食和優勝劣汰的世界里充分體現出一個生存危機感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這其實可以從另一個層面印證我們擴張、并購、合作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中國啤酒業三個特點:市場化、國際化、集約化。

中國啤酒業通過充分的市場化競爭,現在已經達到了過度競爭的狀態。

 國際化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中國啤酒引進的第一筆外資是1984年江蘇的連云港啤酒廠和日本的三得利,從1992年到1994年是進入啤酒行業最多的幾年,到1996年年底一共有47家外資投資了72個啤酒廠。

 中國啤酒業經歷了兩輪的啤酒潮,當時一般都是合資,全資收購,新建是比較少見的。雙方的股權比例都是50%的情況比較多見,甚至于比較多的是55%對45%的合作。當時的外資有四個來源,一個是外籍華人,比如說香港的中策、盧堡等等,他們都是在其他的行業積累資本以后,以個人的名義回國來投資中國的啤酒業;第二個是業外資本,當然跟啤酒比較相近,比如說法國的達能,馬來西亞的金獅;第三是所謂的央企和國家的一些企業,比如說華潤和粵海。他們作為外資的身份,既享受了國資和央企的待遇,又能享受外資的優惠;第四種是專業啤酒公司了,世界知名如美國的百威,丹麥的嘉士伯、日本的朝日、三得利、麒麟等等。到2000年以后有的是撤資,有的是倒閉。

 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因素,一個是經營理念,還有一個是觀念。一般國外的人投資中國啤酒廠認為中國人不懂啤酒,他們是老師,但是中國市場有中國市場的規則,不見得老外的就一定是先進的,這在經營理念上產生了沖突。中國不要說不比他們差,在一定程度上從裝備能力、生產工藝各方面都可能比國外的公司好。

 所以2000年以后,中國的啤酒業才迎來了第二輪的資本投資潮,這時候國內資本和國際資本齊頭并進,因為國內資本也是通過青啤、燕京、華潤,華潤現在應該算作國內資本,央企,在這一輪里面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張,到目前為止,在外資里面除了像百威英博和嘉士伯還留在國內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和主要地位,像其他留下的都是比較小的了,像朝日、喜力、三得利。

 第三是集約化。里面有三個要素,資本、品牌、規模。對中國啤酒行業而言,進入門檻是非常低,就是資本。啤酒行業是一個充分的資本推動型的產業,只要有錢就可以建啤酒廠,那時候建出來的啤酒廠就可以賺錢,是屬于投資推動型,等發展到中期,當供大與求的時候,就是品牌,你的品牌信譽度差賣得就不如我好,到后期規模就形成了一個屏障,形式了一個競爭籌碼。為了追求規模,有的時候有錢可以任性,因為競購嘛,誰出的錢高誰就可以買,不是買你的土地,不是買你的工廠,不是買你的工人,買的是市場。劣質資源是無人光顧的。

 有時候有錢還無法任性,第一個是被并購資源沒有了,你有錢也買不著,還有一個是在大家一起競購的時候,被并購企業的選擇性更強,我可能并不見得你出的錢最多我就給你并購,我要考慮其他的,比如說品牌的延續性,還有一些員工的安置,這些都是他們考慮的因素。

 總結起來,啤酒業如果用投行的話來說是造富運動,在前期基本上是沒有的,從投資啤酒業的人開始算起應該是98—14年,很多是成功案例,也有失敗的案例,在早期投資失敗的相對多一些,出現成功的一般都是98年以后。到后期有文章來源于佳釀網兩種持股者,國有持股者考慮到增值、溢價、保值增值,這是國有股考慮的,民營股考慮的就是要在高物價的基礎上,企業還要有進一步的延續性,像這些民營資本考慮到員工怎么辦,這是作為啤酒業擴張的一個特點。

 其實擴張方式有這幾種,最重要的是并購,還有新建工廠和改擴建,對啤酒行業而言最有效的還是并購,為什么?因為并購具有新建和改擴建所不能達到的附加效應,那就是此消彼漲的雙倍效應。

 在這個集中的過程中,大家可以看一下在97—99年燕京第一,青島第二,當時是兩個競爭者。2001年青島反超,02—05年是青島雪花燕京,然后從06年雪花趕超了,到現在雪花都是第一的,到2011年百威英博加入了,到現在是五大集團,增加了一個嘉士伯。這五個競爭者在世界的排行,百威英博是第一位的,這是13年的數據,百威英博第一位,喜力有,還有嘉士伯,嘉士伯在世界上排第四位,雪花第五,青島第六,燕京是第八,這是世界上的量和份額。

 集中度上的表現。隨著我們并購的過程可以看到全國啤酒的企業數是在不斷降低的,從2000年400多家到如今也只有110家。在這里大家可以看一下世界上主要啤酒市場的市場集中度,不包括那些很小的過程,包括韓國都已經達到100%的兩個集中,中國現在有兩個數,一個是64,一個是77,一個是國家統計局的產量,還有一個是產業統計的產量,14年行業的數量還沒有出來。

啤酒并購擴張對白酒:有異同經驗不可照搬

 第一個比如說啤酒的世界通暢性工藝,產品容易形成同質化,白酒香型各異,差異就比較大。第二,正是因為第一個因素產生的盈利水平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啤酒同質化產品競爭激烈,盈利水平就低下,對白酒而言是中國傳統文化和飲酒文化支撐了白酒的利潤空間,這兩個因素決定了企業生存的危機感,還有對做大這個追求的愿望是否迫切。

 第三個區別就是產業開放度,啤酒的產業開放度比較高,它是資本推動型,它的進入門檻比較低,而且對并購、新建沒有特別的政策,白酒相對產業的開放度比較低,業外的資本和境外的資本比較難以進入,也不是是剛剛外部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是開放了對名優白酒企業的控股權,新建是不允許的,改擴建雖然沒有明確的限制,但是也沒有明目張膽的擴建說法,不被鼓勵。

 第四點是文化不同。啤酒是外來文化,資本容易進入,產業容易進入,對白酒行業而言,我們中國是獨有的白酒文化,這兩個因素也決定資本進入這兩個行業的活躍度不同。

 總結以上對白酒行業的分析,我認為雖然還沒有到大規模并購的階段,但是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經驗只可以作為產參考,不可以照搬。

結束語:

 我認為資本只是一個工具,而盈利是目的,并購或者擴張只是一個過程,也是手段,企業間的并購是先進生產力對落后生產力的并購,換言之就是先進文化對落后文化的輸出,資本其實就是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說白一點就是會投資的人,只做自己看得懂的事情,這是巴非特說的,資本是源于文化底蘊,什么是文化?文化其實叫非強制性的影響力,

 記者提問:現在啤酒行業增速下滑,各大企業的排名有沒有什么變化?還有啤酒行業是不是還有大的并購機會?

 何勇:市場總的容量已經到了這樣一個份額,它們之間的差距暫時不會有變化,在一兩年內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短期內,過一兩年后,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是去年可能不會有變化。未來如果其他的企業再想進入的話,再想和五大集團這樣的體量進行競爭的規模性,顯然是不足的,很難進入,剛剛說的資本、品牌、規模,這三大要素,資本對各大企業來說,市場從來都是不缺錢的,資本都是有的,但是對品牌而言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日積月累,如果這個也不成問題的話,就是規模難以成就,現在可買的太少了。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轉載自網絡,圖文僅供行業學習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侵權請聯系刪除()。文章僅代表原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性及文章內容中圖文的真實性、完整性等未經本站核實,僅供讀者參考。
核心內容:啤酒 | 類別: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