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

    手機掃一掃下載
    好妞妞官方

    找產品 招代理 更方便

  • 微信

    微信掃一掃關注
    好妞妞官方

    更多商機 更多資訊

產品
幫您找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食品安全 > 正文

完善法規、檢疫、監測舉措,建立最嚴食品安全監管機制

來源: 食品飲料新聞資訊 | 2014-12-12 09:20:52 By 東仔 閱讀(1134)

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目標,提出“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治理體制創新法律制度建設,依法加強和規范公共服務,完善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這對食品安全領域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監督力度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

 當前,我國食品安全領域法律制度建設情況如何?食品安全風險存在哪些特點?有哪些治理思路?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情況如何?如何加強風險監控?進口農產品檢驗檢疫情況又是怎樣?……針對以上問題,在11月5~6日召開的第八屆中國國際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會議暨檢測儀器設備展覽會上,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法制司法規處處長任端平、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動植物檢疫監管司副司長陳洪俊以及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監測處處長田建新相關話題發表了主題演講。

任端平:要建立最嚴格的安全監管機制和最嚴格的法律責任制度

任端平:要建立最嚴格的安全監管機制和最嚴格的法律責任制度

重視食品安全風險,提高食品安全意識

 在我國,食品安全治理有兩個重要的法律文件--《食品安全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它們的主要目的是預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風險,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法制司法規處處長任端平《食品安全法》修訂狀況發表了題為“《食品安全法》修訂情況摘要”的發言。

 任端平表示,食品安全風險主要包括6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它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二是沒有零風險;三是具有流動性和蔓延性;四是存在累積性和潛伏性;五是它對健康損害的不可逆性;六是人類對于風險認識的不全面、不確定和滯后性。這些特點決定了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治理和其他社會問題相比有其特殊性。

 他強調,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社會共治的問題,整個社會的消費者、媒體以及每一個人都是食品安全的主體,僅靠政府、食品生產經營者遠遠不夠。在我國,很多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和消費者的安全意識有關。他介紹,食物中毒事件每年大量地發生在家庭和集體食堂,如果消費者不能意識到食品安全問題,沒有安全風險意識,預防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很難達到預期效果。他表示,在我國食品安全教育領域效仿歐美的食品安全教育法設定教育內容非常必要。

完善法律法規,為食品安全提供更強保護

 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食品企業違法生產經營現象依然存在,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監管體制、手段和制度等尚不能完全適應食品安全需要,法律責任偏輕、重典治亂威懾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任端平介紹說,現行《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通過,僅4年進行修訂,去年國務院機構的改革是重要動因。在機構改革中發現很多《食品安全法》設定的職責和法律義務不相適應。黨中央國務院對于食品安全的認識,是修訂《食品安全法》的方向和指針。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目標,對整個法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對立法也做了很多部署和安排。對于中國食品安全形勢的分析,包括產地環境,食用農產品現狀,食品產業基礎等,是《食品安全法》修訂的前提。

 任端平表示,對比《食品安全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會發現它們的治理內容和措施不同,這對執法、對食品生產經營者會帶來不同的影響。其中,《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法律責任、法律要求與《食品安全法》相比較為寬松,如何處理這兩個法規之間的關系也是當前《食品安全法》修訂的一個熱點。

 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于綜合、性基礎性的立法,提倡由立法機關來主導的體制機制,對《食品安全法》的修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任端平介紹,今年6月對修訂后的《食品安全法》進行了初審,初審之后已經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預計12月進行第二次審議,如果順利明年年初會通過。《食品安全法》修訂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到《食品安全法》100多條內容,其中新增55條,修改60條,在立法的過程中也吸取借鑒了各國治理的有益經驗。《食品安全法》的修訂對于維護食品安全的秩序,對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都將有深遠的影響。

建立最嚴格的安全監管機制

 任端平介紹,在這次《食品安全法》修訂中,有十大熱點問題:是《食品安全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關系;第二是構建科學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制度,確立食品安全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控制和社會共治的原則;第三是風險交流制度;第四是食品安全風險防控措施;第五是強化食品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第六是特別強化食品生產經營者的義務,保證產品可追溯;第七是強化政府監管職責;第八是建立對境外管理體系進行評估和審查的制度;第九是加強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第十是保健食品的監管制度。

 2013年5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建立最嚴格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制度,完善食品藥品質量標準和安全準入制度。任端平表示,修訂的草案更強調食品安全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比如食品召回問題,以前規定只有不符合食品安全規定才召回,修訂后,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或者認為有證據證明可能存在危及食品安全的都要被召回。而在管理上實行風險分級制,因為我國有近1100萬家食品生產經營者,數量如此多的主體,監管要區分風險重點,否則很難達到理想效果。

 任端平介紹,修訂法案特別提出弱化市場在食品問題處置中的作用;特別強調了食品生產經營者首先是生產責任的主體,進行全程治理和源頭治理;提高了行政處罰的金額,由原來的2000~5萬元,擬提高到5萬~10萬元;對于明知是非法生產經營者向其提供場所的、明知是食品生產經營者向其提供非食用物質的行為要給予處罰;對于因食品安全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終身不得從事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另外,還增設了20項具體的法律責任,尤其是設立了4項連帶責任,包括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網絡交易第三方平臺,廣告經營者以及推薦食品的社會團體。他強調,《食品安全法》的修訂既要建立最嚴格的食藥安全監管機制,同時也要建立最嚴格的法律責任制度。

陳洪俊:各部門要密切配合,共同應對檢驗檢疫壓力

陳洪俊:各部門要密切配合,共同應對檢驗檢疫壓力

 新形勢下,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食源性問題不斷發生,我國面臨的農產品安全檢測挑戰日益增多。加強進出口農產品檢驗檢疫不僅關系到我國農產品生產經營秩序,更關系到全民的生命安全與健康。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動植物檢疫監管司副司長陳洪俊在會上作了題為“我國進出口食源性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發言。

檢驗檢疫任務艱巨

 陳洪俊對近年來食源性農產品檢驗檢疫情況進行了介紹。他表示,我國食源性農產品進出口管理主要覆蓋動植物有害生物檢測、轉基因成分檢測等,包括真菌、細菌、病害、線蟲、昆蟲。他尤其強調了來自轉基因成分檢測的壓力。他指出,世界各國在生物技術的高端領域競爭激烈,轉基因產品種類發展非常快。很多農產品沒有拿到中國許可證,這使得我國進口農產品轉基因污染事件時常發生。

 陳洪俊表示,當前我國食源性進口農產品面臨以下問題:,進口疫情不斷增加,全國進口疫情形勢比較嚴重。以2013年為例,檢疫的有害生物達到4000多種,同比增加12.75%,截獲有害生物種次達61萬多,同比增加5.42%,有害生物的種類增加到319種,同比增加12.32%;第二,國外技術壁壘日趨強化,出口壓力增大。國外通過技術性措施,包括市場準入的問題對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造成了限制和影響;第三,農獸藥殘留問題和動植物疫情形勢日益嚴峻;第四,企業綜合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企業誠信意識有待加強;第五,需要開拓多元化市場,提高抗擊風險能力;第六,行業協會的作用有待發揮。行業協會在進口中發揮的作用比較強,對于出口,國內行業協會的管理水平、綜合協調能力需要提高需要其更專業化地開展工作。陳洪俊還指出,媒體對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炒作也對我國產品的出口造成了一定影響,比如近期國內出現的染色橙事件、陽澄湖毒蟹問題等。

完善各項監管措施

 陳洪俊介紹說,食源性農產品進出口管理機構在全國有近300個分支機構和400多個辦事處,動植物檢驗檢疫的工作人員近5000人,隊伍龐大而且任務非常艱巨。針對當前面臨的嚴峻形勢,陳洪俊認為,應從監管機構、法律法規、監督管理等方面做好相關建設工作,確保進口食源性農產品的安全。

 他建議:是希望全社會支持進出口檢驗檢疫的工作;第二是要培育優勢的農產品基地。目前國內農產品基地分散度比較高,下一步要集中優勢建立一批大型基地;第三是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齊抓共管。食藥局、農業部、衛計委等相關部門和質檢總局要加強配合共同管理;第四,要熟悉WTO中SPS協議*的相關規則,跟國際規則接軌,更好地促進共同發展;第五是幫助企業完善進出口農產品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第六是建立出口農產品的標準試驗化基地,并在新建示范區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第七是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陳洪俊表示,他們正在對工作積極進行改進,包括審批制度、通關模式等。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會進一步嚴格要求自己,更好地完成檢驗檢疫工作。

田建新:風險監測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起著基礎性作用

田建新:風險監測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起著基礎性作用

 風險監測是一項基礎性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其監測結果用來進行風險評估、風險管理以及風險交流,它在整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法規處處長田建新“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管系統建設”情況進行了介紹。

初步建成全國性的風險監測網絡體系

 據田建新介紹,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起源于1976年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設立的全球環境污染監測體系中的食品污染監測評估項目,它的主要目的是為國際風險評估標準的制定提供數據。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最開始是由衛生系統的食品污染物監測網、食源性疾病監測網以及總膳食研究發展而來,主要由衛生部、農業部、標準局、FDI等標準制定機構和主管部門組織和實施。

 田建新介紹,1981年我國衛生系統加入了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污染合作監測中心。2010年,把法律監管的制度寫進《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作為一項基本的管理制度確定下來。

 田建新表示,當前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了一個以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為龍頭,各級疾控中心醫療機構為主體,相關技術機構參與的全國性的風險監測網絡體系。

風險監測是一項基礎性的監管工作

 田建新認為,食品安全監管要以科學為基礎、預防為主,更好地發揮風險監測在整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

 田建新對風險監測的主要目的進行了歸納:首先是全面評價食品安全風險的總體狀況和污染趨勢,通過風險評估為標準的制定、修訂提供科學的數據;其次,針對發現的風險隱患,研判后與監管部門會商;然后,提出針對性的監管建議;,要根據對食源性疾病的風險監測結果,為重大疾病的防治、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持。

 田建新舉例說,中國人非常愛吃油條、油餅等油炸食品,檢測發現這類食品中含鋁添加劑超標的現象比較嚴重。通過對檢測結果和我國居民膳食結構進行分析,得出3類人群膳食攝入鋁的含量超過健康指導值,他們分別是高消費人群、北方地區居民和14歲以下兒童。經過評估和分析,發布了在食品中全面禁止使用3種含鋁添加劑的公告,對國標也做了相應的修改。修改后再評估發現,北方地區居民以及14歲以下兒童鋁的攝入量都已經降到了1mg/kg體重,在國際標準2mg/kg體重之內,極大地降低了鋁超標的風險。

加強風險監測,提高基礎預防能力

 田建新認為,風險監測的重點,首先是對健康影響比較大的毒性污染物,其次是居民消費量大、流通廣的食品,是日常監管中發現的社會問題以及國際上出現的可能波及到我國的新問題。

 田建新表示,相關部門已經對在風險監測中發現的非法添加物制定了黑名單,明年還會形成全國食品風險監測白皮書,并向國務院報告監測情況。食源性疾病方面,在調查重大食源性疾病的同時,還制定了食源性疾病管理規范,提高食源性疾病的管理能力。

 據田建新介紹,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指標從2010年開始正式全面鋪開。2010年包含監測指標157項,2013年增加到307項。指標監測覆蓋的區域從2000年開始試點時的10個省,達到2011年的30個省。今年的目標是覆蓋2500個地區和縣,截至今年9月份已經覆蓋了2378個縣級行政區,占全國縣級行政區的80%.還覆蓋了1900多家食源性疾病的試點醫院。5年來已經對30類600種食品進行監測,獲得了600余萬個監測數據,建立了8個的風險參比實驗室,同時,針對社會關注的突發事件,還積極開展了評估,包括三聚氰胺事件、塑化劑事件等。另外,在現有參與食源性疾病檢測的1000多家設計院的基礎上擴展到3000多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網絡目前分布在30家省級技術中心,下一步會擴展到區域性的地市級疾控中心。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轉載自網絡,圖文僅供行業學習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侵權請聯系刪除()。文章僅代表原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性及文章內容中圖文的真實性、完整性等未經本站核實,僅供讀者參考。
行業分類:不限 | 核心內容:食品安全

  • 2024/9/20至2024/9/22

  • 2024/11/8至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