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

    手機掃一掃下載
    好妞妞官方

    找產品 招代理 更方便

  • 微信

    微信掃一掃關注
    好妞妞官方

    更多商機 更多資訊

產品
幫您找
您的位置:首頁 > 經商之道 > 綜合管理 > 正文

拜訪客戶這幾句話一定不能說

來源:食品飲料代理 食品飲料經商之道 | By 小杜 2016-06-15 瀏覽(975)

 現在有很多業務員都經常去拜訪客戶,因為這樣不僅可以給客戶一個更好的印象,還更有利于成交。在門店拜訪當中,尤其是基層銷售人員的門店拜訪當中,不加強對銷售行為和語言的管控與優化,不通過十年如一日的刻意強化,僅憑悟性和機緣,銷售人員的成長速度至少要打個對折。

 銷售人員說話常犯的錯誤,絕不僅僅局限于這篇文章提到的十句話,只不過這十句話,在銷售人員犯錯的邏輯上,更具有隱蔽性而已。

客戶

第一句: 老板!最近生意還好吧!

 銷售人員的日常業務拜訪,很多人喜歡用這句話開頭,以為用這句類似寒暄的話,能夠拉近 與門店老板之間的距離。但這句話在邏輯語式上最大的問題在于,它是一個總結式的問句,相當于問話者自問自答,對話者無論怎么接,都顯得多余,反而容易把談話引入到一個尷尬的境地。所以在實際情境中, 業務人員如果這么問的話,要么是店老板毫無表情地敷衍一句:還行!要么就是根本不搭理你。

 其實,無論是熟客拜訪還是陌生拜訪,這句話都不是最好的開場語。熟客這么問,顯得你進店之前根本沒有做功課,連這家店的進銷存數據都沒有仔細研究過,就在做走店拜訪,既不尊重人家也不尊重自己。如果是陌生拜訪,進門就問人家生意好不好,有些話有些事,大家沒熟到那個程度還真不方便隨口說。

 在開場白的選擇上,如果是熟客,寧可選擇生意以外的話題來進行寒暄,也不要使用這樣蹩腳的問題開場,或者單刀直入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趙老板,上個月就你的新品進貨缺了兩萬的 缺口,害得我 獎金都泡湯了,今天蹭不到你們家的盒飯,我是絕對不會走的!而對于陌生 客戶的初次 拜訪,問人家老板生意好不好,還不如直接跑到人家店里,以示弱者的狀態討口水喝,反而更有時間和機會坐下來和 目標客戶慢慢聊。

第二句:你不能把別人的產品放到我們的展示區!

 對于某些專區、甚至專賣展示的產品, 銷售人員進行門店拜訪時,經常會發現 經銷商將其他 品牌的產品擺放到了自己的展區。品牌強勢的銷售人員有時會直接指出經銷商不該這樣做,不該那樣做;品牌弱勢的銷售人員則容易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權當沒有看見。 需要明確的是,除非直營,經銷商的展示區到底應該怎樣展示,決定權一定在經銷商手里。

 即使廠家給了一定的裝修補貼,和有些地方一年幾十萬的店鋪租金相比,也只是小巫見大巫。別人的產品擺放到了自己品牌的展區,要么是自己的產品品類,至少在這個店鋪所在的區域, 產品競爭力不如其他品牌,要么是銷售人員日常拜訪的品類維護工作沒有持之以恒。

 競品出現在自己品牌的展示區,銷售人員絕不應該是開口指責經銷商:你不能把別的品牌產品放到我們展示區!這個時候最明智的應對方法應該是“做”而不是“說”。早年帶領業務人員做檳榔鋪貨,我們提供給門店的 柜臺貨架,經常會看到被擺放了其他品牌的檳榔。而且檳榔這種產品, 隨機消費的比例比較高,越被擺在前面的品牌越容易被消費者購買。另外,由于檳榔屬于快速消費品,一般都是在臨街的門店和柜臺擺放,所以擺放的產品或多或少都會沾上些灰塵。

 有些聰明的銷售人員每次進到小店,第一件事就是拿著抹布一邊和店 老板閑聊,一邊找塊抹布一包一包檳榔地給放在貨架上的檳榔擦灰,擦著擦著就將檳榔的擺放順序換了過來。臨走時還特意叮囑老板: 產品越干凈越有賣相,記得有空經常擦擦灰呦!

第三句:別跟其他人說,這個月我去給你申請些特殊政策,你配合我把任務完成!

 月底、年底 壓貨,對很多銷售人員和經銷商來說,都是一場噩夢。早年我在 區域市場做業務,月底、年底的最后一天, 手機一天24小時基本沒有消停過,貼在耳朵上都發燙,往來電話都是為了壓貨和完成任務。晚上9點之前能吃上第一頓飯算是幸福的事情了。有些銷售人員為了完成任務,用特殊政策和口頭承諾,換取銷量的方式也是屢見不鮮。我想說的是,用特殊政策換銷量的事,至少在業務思想上是顯得不太成熟的。

 其一,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厚此薄彼的做法,不僅讓那些主動完成任務的經銷商覺得吃虧上當,也會讓享受特殊政策的經銷商覺得,這小子每次都能搞到特殊政策,估計給其他經銷商也一樣,虧得我能捱,不然就吃虧了;

 其二,不促不銷,有促才銷的“ 促銷依賴癥”多半是在這種狀況下形成的。對于不給政策不進貨的經銷商,用特殊政策換取銷量,無疑是在飲鴆止渴,最后這個坑只會越挖越大,也會讓這個經銷商與廠家越走越遠。

 其實,對于市場銷售比較良性的品牌,那些死扛不給政策不進貨的經銷商,倒不如干脆晾TA兩個月,絕不給政策也減少拜訪,多做外圍的敲打,讓經銷商自己反思,連續三個月不完成任務,很多經銷商自己也知道意味著什么。而對于市場初創的品牌,如果有個別經銷商挾銷量之余威,就更不 應該給 政策了,相反那些主動完成任務的 經銷商倒應該多些 資源和政策,用樹立樣板的方式,先進帶動后進。

第四句:我改天(下次)過來拜訪您!

 許多銷售人員在離開門店時,出于禮貌,都會有意無意地用這句話給店 老板道別。這是一句看似很禮貌但其實隱患四伏的門店拜訪用語。我們的銷售人員自己可以仔細想想,這句話出自你的口,入得經銷商的耳,你們兩個人有多大程度會把這句話放在心上?有人會說,這本來就是一句客套話,下次拜訪來不來,什么時候來都得看時機!

 所以把這句話放在一說就錯的十句話里面,實在太較真。我需要提醒銷售人員的是,如果這句話放在朋友間走動時的客套話當然沒有問題,問題就在于這是一句應用在業務拜訪時結束語,它在某種程度上算得上一種 商業承諾。在一次銷售拜訪中,經銷商對什么內容記得更牢?最開始說的話,最后說的話,以及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回復。

 作為最后走時留下的一句話,一句模棱兩可的改天拜訪,會給經銷商留下個什么印象:一是別把這句話放在心上,這小子只是說著玩玩的;二是鬼才知道TA什么時候又會竄過來,反正他也沒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現在為什么很多 企業推行門店拜訪的SOP,其實就是要杜絕這種拜訪的無 計劃性,既約束銷售人員的 行為,也是要每個門店的 經銷商心中有數。所以這句話的 標準用法 應該是:趙老板,下次拜訪您的時間大約是x月x日到x月x日,到時候我會提前給您 電話預約,您這次提到的 費用核銷問題我也會一并給您準信,這次我就先走,不打擾您了!

 業務拜訪,除了上述提到的四句話容易讓經銷商心生反感外,還有以下所謂的“三示強三示弱”共計六句話,也是業務拜訪中,銷售人員容易自己給自己下的套。

 所謂“三示強”,多是指強勢品牌企業的銷售人員,為了達成銷售目標或其他目的,希望通過嚴重警告式的口頭語言,迫使經銷商就范的語言模式。

 同理,所謂“三示弱”,則多是指弱勢品牌的中小企業銷售人員,為了完成銷售任務,采用放低姿態的語言模式,尋求的經銷商合作與配合。

第五句(“三示弱”之一):你那個特價申請是應該支持下,都怪我那個領導王八蛋,死活不肯批…

 凡是做過銷售的,都應該對這句話比較熟悉。在日常的銷售管理中,經常會碰到個別經銷商為了完成廠家提出的某項指標,討價還價式地要求獲得超出政策范圍的特價或特殊資源。更為頭疼的是,敢于提出這些要求的,多半是市場份額比較大,又或者自認為自己市場做得比較好的經銷商。

 對于某些大企業的業務人員來說,可能一句話就能給經銷商頂回去,但對于很多中小企業的銷售人員,可能好不容易看到了完成銷售任務的希望,不答應下來,經銷商可能就撂挑子;答應吧,公司領導不僅不會批,還有可能會被罵個狗血淋頭。

 自作聰明的銷售人員要么不將經銷商的特殊訴求匯報給公司,要么在匯報時,也是避重就輕,免得被領導臭罵。待到下次見到經銷商要回復這個問題的時候,先是一通拐彎抹角,表達自己是多么堅定地與經銷商站在一邊,上次那個特價申請沒有下來,完全是因為有一個既不了解當地市場、又狗屁不懂的領導從中作梗。

 這類銷售人員天真地認為,自己堅定地支持經銷商,又將各種責任推給了上級領導,經銷商即使不把我當自己人,也會把賬記到領導頭上。這些不成熟的銷售人員心里盤算的是,領導估計半年都和經銷商見不上一面,即使見面也不會聊到這樣的話題。所以自己兩頭糊弄,兩頭都不得罪。

 抱有這樣思想的銷售人員,犯了兩個根本性錯誤:其一是在區域市場,你即企業,企業即你,在某些問題上選擇和經銷商站在一邊沒有錯,錯就錯在與企業形成對立。結果是,經銷商不僅對企業有意見,從心里也會覺得你小子是墻頭草,你在公司沒啥地位。

 要記住,與經銷商的交往中,沒有企業,你啥都不是,別信經銷商那些,“萬一哪天你不在公司干了,咱兄弟還有很多的合作空間”一類的鬼話;其二還是要記住,這個世界沒有不透風的墻,兩頭糊弄的結果,要么讓人覺得你小子辦事不牢靠,要么讓人覺得你人品有問題。記住,經銷商和領導之間說了什么,你極有可能是最后知道的人。

 正確的做法是,和經銷商充分溝通為什么要這個特價,曉之以理算清賬是方法之一(可惜很多業務人員連這個基本技能都不具備),動之以情拉關系是方法之二(這又是溝通技巧的范疇)。讓經銷商在這件事上看到你的專注、專業和態度,讓他看到你給他申請這個特價不是說著玩玩的。

第六句(“三示弱”之二):趙哥,這個月能否幫幫忙,幫我把任務搞完,下個月你想做多少就做多少!

 在銷售任務完成無望的某些月底,很多“聰明”的銷售人員就開始動起歪腦筋了。在一波又一波的壓貨運動中,創造式地發明了所謂的“波浪式壓貨”。也就是壓一個月貨,放一個月的水,經銷商的進貨曲線形成明顯的波峰波谷。美其名曰,給經銷商壓了一個月的貨,也多給點時間讓他賣賣,讓經銷商清清庫存。

 這看似是一個理由充分,做法充滿人情味的折中方案,而且似乎是充分尊重了本地市場實際情況。而且對公司而言,他們不屬于連續完不成銷售任務,應當被處以“極刑”的一類,銷售人員再怎么混日子也能混到年底算總賬的時候。“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樣的銷售人員在某種程度上,在一家企業、甚至行業的銷售職業生涯也就到頭了。

 別把任何人當傻子,尤其是在商場打滾多年的經銷商面前。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你以為經銷商會領你的情,讓他下個月想做多少就做多少?作為弱勢企業,作為弱勢的銷售人員,人家首先記住的是,這個月他在幫你把任務搞完。

 首先,這個任務是你的,不是經銷商的,他在給你幫忙,所以你才投桃送李。最后的結果是,很多經銷商認為這些任務本來就不是他的,是你強壓給他的,所以越往后壓越難壓,我甚至見過有得意忘形的經銷商,在酒桌上以“你不把這瓶酒干了,我這個月銷售任務肯定完不成”給銷售人員灌酒。

 其次,一旦你開始所謂的“波浪式壓貨”,經銷商難道不知道你小子掌管的整個區域進貨出現了困難?所謂的壓貨方式,經銷商們經歷的比你見到的還要多,這樣的放水式壓貨,多少也說明你兄弟在壓貨上都有些黔驢技窮了。

 記住,經銷商也是人,而且是一個商人,他們更愿意幫助對自己有價值的人,而不是那些“哪管他死后洪水滔天”的人。即便這個月他真“幫你”把任務搞完了,他一定是出于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考慮,比如正好暢銷品庫存缺口較大,比如有一個十拿九穩的工程已經開始供貨了。別認為經銷商是因為可以“下個月想做多少就做多少”才完成任務的,他這個月的進貨動機可能跟你說的理由一毛錢關系都沒有。

 對于已經陷入困境的問題市場,到底應該怎么辦?個人覺得正確的做法是,對公司開誠布公,尋求上級的幫助和支持,拿出落地的計劃尋求三個月到半年的市場調整期。這樣做的結果,即使公司沒有資源支持,時間也不允許,至少公司覺得你是在腳踏實地干活,而不是混日子,領導也不是傻子,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桿秤。

 記住,不要懷疑你現在做的任何問心無愧的事情,因為你不知道你現在做的有意義的事情,未來會以何種形式回報于你。

 至于對那些喜歡在酒桌上用銷量來灌酒經銷商,你大可以理直氣壯、笑哈哈地告訴他:沒事,如果趙哥進我們的貨賺不到錢,你下個月是可以一分錢貨都不用進。

 進不進你的產品、賺不賺得到錢,每個經銷商心里也有一桿秤,這桿秤不會因為你喝不喝酒有任何變化。你也得學會讓那些得意忘形的經銷商明白:每一個經銷商老板都是值得尊重的,但是,每一個人,包括銷售人員都應該被平等的對待。   

第七句(“三示弱”之三):趙總,您說怎么弄就怎么弄,我們全力配合您!

經銷商選擇品牌,最看重的一個資源就是廠家資源。

 聰明的經銷商知道有形的資源總是有限的,而無形的資源卻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企業之所以比經銷商站得高、看得遠,就是因為企業、尤其是品牌企業花費了大量費用在雇傭人的腦力資源上。這些腦力資源可能是、或者應該就是行業的各類專家型人才。而經銷商受制于平臺和資源的問題,基本不可能花費大量費用在人力資源上;或者說即使花費了大量費用,也可能招不到非常優秀的人才。通過和企業接觸,聰明的經銷商一方面要借助企業的有形資源,另一方面更希望充分利用企業的腦力資源。你如果不能像一個顧問一樣,為經銷商遇到的問題提供建議、出謀劃策,經銷商做你產品的興趣至少下降一半。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經銷商喜歡找品牌企業合作的一個原因。

 所以,當你認為自己的企業還不夠來頭的時候,也不要自慚形穢地給經銷商說什么:您說怎么弄就怎么弄。你這個話只要一出口,經銷商的心里就沒底了,他從心里蹦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糟了,本來想找個幫手,結果找了個棒槌。

 記住,越是弱勢企業、越是小企業的銷售人員,越要成為產品專家、財務專家、營銷專家。即使你現在還不是一個專家,你也得裝得像一個專家。

切記,廠家只有成為商家的主心骨,商家才有可能成為廠家的市場抓手。

 品牌是把雙刃劍,即使在業務拜訪中,它既可以助力銷售人員在銷售談判中攻城拔寨、橫掃宇內,又容易讓銷售人員養成浮躁驕橫、口無遮攔的工作作風。更為可怕的是,在品牌強勢的依托下,經銷商選擇忍氣吞聲,銷售人員卻誤以為是自己工作能力了得,這也是為什么離開品牌公司后,很多銷售人員很難在一些中小企業里生存下來的原因之一。

 業務拜訪,最后三句一說就錯的話,主要集中在那些所謂品牌企業銷售人員的身上。把這三句列出來,一是要提醒銷售人員,做銷售得意勿忘形;二是要提醒經銷商,做生意亦可笑看人生。

第八句(“三示強”之一):如果你這個月再不完成任務,下個月我就在你旁邊再開一個店!

 強勢品牌企業的優勢在于不愁有合作意愿的經銷商,很多大企業的銷售人員也會以此為資本,要挾經銷商。有些大企業的銷售人員認為,經銷商正是經營了公司的品牌,才有了今天的一切,所以也習慣對經銷商呼來喝去。

 對于銷售人員而言,完成銷售任務是天職,逼迫經銷商完成銷售任務,有時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但是,常把這句話放在嘴邊的銷售人員,多半是平時只管Sell-in不做Sell-out人,經銷商完不成任務,至少有50%的責任是銷售管理的問題。

 這里一方面涉及到分銷和零售的拉力不夠,可能是需要銷售人員自己檢討的;另一方面銷售人員平時傳遞給經銷商的壓力不夠,等到銷售完不成的時候再說出這樣一句話,其實已經是失敗中的失敗了。

 我們常說,原子彈的威力是在發射架上,而不是發射以后。業務人員平時的拜訪工作,即使所在區域已經有了經銷商,加強對陌生經銷商的拜訪也應該是工作之一。對陌生經銷商的拜訪不需要談合作,尤其是在現有經銷商附近的陌生客戶拜訪,這種拜訪應該納入到常規拜訪中,而且不用避開現有客戶,它的主要任務一是增強行業信息的交流渠道,二來形成對現有客戶的潛在壓力(你不好好干,隨時都會被替換掉)。對經銷商形成替換壓力,不是用嘴說出來的,而是用行動形成潛在的壓力。當你說出來的時候,這個壓力場就被破壞掉了,反而容易經銷商破罐子破摔。

 我還要提醒銷售人員的就是,用這樣威脅式的口氣,對經銷商頤指氣使,即使今天經銷商忍氣吞聲,未來的合作關系也一定是隱患重重。

 經銷商,作為一個創業者,作為一個手心朝下的人,靠自己的努力在一個區域市場存活下來,并養活一干人等,銷售人員對其保持應有的尊重,其實是對創業者的尊重,對自力更生的尊重。

記住,任何老板,無論大小,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值得尊重的。

第九句(“三示強”之二):你先自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產生的費用我下次走其他理由給你找補找補。咱這么大一公司,不會少你的那點錢!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在這個問題上,業務人員處理問題的思路是對的:市場不等人,先解決問題,再來分清責任。公司作為中央機構,對各個地方突發事務的管理與應對,不可能像經銷商那么及時,這也是為什么在中國這樣一個省、市、縣、鄉、鎮、村如此縱深的渠道里,服務的及時性和本地化一定脫離不了經銷商的根本性原因。

 這句話的問題在于,理清責任的方式:走其他理由給你找補找補。其實做過銷售的人都知道,所謂的“找補”就是用一些放不上臺面的方式和手段,從公司申請一筆費用給經銷商,即我們所說的“堤內損失堤外補”。本來一次正規的市場行為,被銷售人員一說,似乎變得不那么名正言順起來,而這種“堤內損失堤外補”的做法,企業不僅該出的錢沒少一分,反而因為暗箱操作,付出了更多的資源和費用。

 而銷售人員之所以這樣做,無外乎以下兩個原因:一是這個問題的產生是因為自己的工作失職造成,一旦以這個理由上報公司申請費用,自己的責任很可能牽連出來,所以用這種丟卒保車的辦法先過關;二是可能公司對這類問題的處理,真的沒有明確政策和費用,自己以這樣的理由上報,很可能過不了審批這一關。就不如化繁為簡,走其他理由弄一筆費用出來給經銷商找補找補。

 我們換個角度,經銷商會怎么想這個問題:如果是第一個原因,經銷商自然知道你為什么這么干,你這種丟卒保車的小伎倆,其實是在授人以柄,讓經銷商捏著了你的軟肋。你今后再對他吆五喝六、牛逼烘烘,他在背后給你穿個小鞋,也是輕而易舉的事。為什么很多業績很好的銷售人員,每到升職加薪,就是和自己沒什么關系,很多人想不明白。其實他哪里知道,公司總部收到各類關于他的匿名投訴信,都可以寫成一部紀實小說了。如果是第二個原因,經銷商雖然不清楚為什么要“堤內損失堤外補”,但他從此知道了你天天口中的所謂大公司,其實也沒那么正規,費用申請的管理有很多可以操作的空間。從這一刻起,你手中的那點費用,就成了這個經銷商的嘴邊肉:按規矩的,你得給;不按規矩的,你也應該給。不給的話,一定是你小子從中作梗。從此,這個經銷商管理難度會越來越大,漸漸也變成了一個吞噬費用的黑洞。

 對于這類問題,建議正確的做法是:寧可讓領導抓住你的把柄,也不要讓經銷商頂著你的軟肋。在職場上,那些抓著你把柄的人,關鍵時刻,領導多會會幫你一把,經銷商多會坑你一把;處理完市場問題后,寧可自己花錢請經銷商到公司溝通,也不要用非正常理由為經銷商申請費用。即使公司對這類問題沒有相應的政策和費用,你和經銷商的反映其實是在幫助公司完善政策,問題暫時沒有解決,但你和經銷商的形象會在公司得到加分。

第十句(“三示強”之三):老趙啊,你就是格局不夠,天天算小賬!

 在大企業待慣的銷售人員,最喜歡嘴里不離“格局”兩個字。教訓起經銷商來、尤其是一些稍小的經銷商,“格局”兩個字也是用得有板有眼。

 我們雖然質疑傳銷組織洗腦式的宣傳,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暗暗佩服傳銷組織洗腦工作的效力。所以在日常業務拜訪中,我們也主張適當地給經銷商“洗腦”——給經銷商灌輸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觀。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不將經銷商培訓地和我們一個腔調說話,我們很難在市場形成合力。

 但是,經銷商是一個有獨立、現實的利益訴求個體,讓他學雷鋒做好事不留名的事,他不會干;讓他放棄當下、放眼未來的事,他也不會干。對你,銷售是一份工作,對經銷商,銷售就是他的身家性命。對于品牌企業而言,經銷商開始愛算小賬,一定是你的某些政策損害到了他的切身、現實利益,不然,他沒有必要冒這么大風險,和品牌廠家的銷售人員斤斤計較。

 而從企業的角度而言,愛算小賬的經銷商,是真正把你的生意放在心上的經銷商,你的每一筆進出,可能在他腦子里都有一清晰的賬本。我們常說,愛算小賬的經銷商,至少是一個精明的經銷商,和精明的人合作,做好市場的概率,總比那些一問三不知的經銷商要大得多得多!

 遺憾的是,我們的很多銷售人員,在算賬的技能上,經常會完敗給經銷商,所以也更喜歡用這句“格局不夠”來搪塞和掩飾。

 這句話的正確語態應該是,別說這樣的混賬話,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收起大企業銷售人員的傲慢,收起你的“格局論”,那些傲慢和格局,留著銷售人員之間胡吹海侃時用吧!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轉載自網絡,圖文僅供行業學習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侵權請聯系刪除()。文章僅代表原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性及文章內容中圖文的真實性、完整性等未經本站核實,僅供讀者參考。
核心內容:客戶 | 類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