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

    手機掃一掃下載
    好妞妞官方

    找產品 招代理 更方便

  • 微信

    微信掃一掃關注
    好妞妞官方

    更多商機 更多資訊

產品
幫您找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業績增長放緩 雀巢面臨雙重壓力

來源: 食品飲料新聞資訊 | 2018-10-09 08:29:18 By 朱亞超 閱讀(864)

 雀巢在全球擁有500多家工廠,為世界上的食品制造商,在近日,雀巢董事會認為旗下皮膚健康公司未來的增長機會越來越遠離集團的戰略范圍,決定對其戰略選擇進行重新審查。有業內分析認為包括歐萊雅在內的化妝品業務,一直都不被投資者看好,出售也在情理之中。

 除此之外,在本月,雀巢為剝離非核心業務,還將旗下嘉寶人壽保險公司(GerberLifeInsuranceCompany,以下簡稱“嘉寶人壽”)出售給西南財團(Western&SouthernFinancialGroup)。

 無論是出售嘉寶人壽保險,卻保留其關于嬰幼兒產品的業務,還是要對皮膚健康公司進行重新審查,都契合雀巢此前的聚焦主業戰略,也顯示出雀巢希望改變目前增長過緩的狀態,以及緩解Loeb給出的壓力。

雀巢

“摒棄”非核心業務

 近日,有消息稱,雀巢董事會在常規戰略審查工作中確認了公司的戰略方向,并決定銳化對食品、飲料和營養健康產品的關注。

 同時,雀巢董事會認為,旗下皮膚健康公司未來的增長機會越來越遠離集團的戰略范圍,因此決定探討雀巢皮膚健康公司的戰略選擇。審查預計將于2019年年中結束。

 董事會主席保羅·薄凱表示:“董事會已再次確認了雀巢營養、健康和幸福生活戰略的價值潛力。銳化雀巢核心的食品、飲料和營養健康產品的戰略重心將為長期的利潤增長提供契機,完全符合公司的目標。因此,董事會確信探討雀巢皮膚健康公司的戰略選擇是為保證本項業務和雀巢股東的最長遠利益。”

 首席執行官馬克·施耐德則指出:“過去兩年,雀巢皮膚健康公司在新的領導團隊帶領下取得了重大進展,公司為每個業務部門都制定了令人信服的增長戰略,使成本結構重獲競爭力,現在正是探討和升級公司所有權架構的大好時機。”

 藍鯨產經記者向雀巢中國相關工作人員問詢,雀巢是否要出售皮膚健康公司,該工作人員聲稱目前尚未有確切消息。

 據了解,雀巢皮膚健康公司為消費者提供基于科學的解決方案,以滿足醫療保健人員、患者和消費者任何特殊的皮膚健康需求。公司通過三個互補的業務單元,提供服務,這三個部門包括:處方藥領域的Epiduo和Soolantra,美容領域的瑞藍和Azzalure,以及消費者護理領域的絲塔芙和高倫雅芙。該公司總部位于瑞士洛桑,在40個雇傭了5000多名員工,2017年創造了約27億瑞士法郎的銷售額。

 有業內人士作出猜測,雀巢可能會將其出售給歐萊雅,之后再將所持歐萊雅股權進行剝離,實現將化妝品這一非核心業務從雀巢體系的整體上分離。

 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向藍鯨產經記者分析稱,目前整個世界范圍內經濟都不是很好,傳統歐美市場更加疲軟,針對市場現有的情況,雀巢對皮膚健康公司進行審查的舉措是非常適時的,如果審查后決定將其剝離,雀巢將會聚焦食品的核心板塊,對于中長期戰略有很大的幫助。

事實上,自施奈德上任以來,雀巢已經開始逐步圍繞核心業務對旗下資產進行調整。

 近期,雀巢宣布將嘉寶人壽出售給西南財團,交易額為15.5億美元現金,該項交易將于2018年年底或2019年年初完成。資料顯示,嘉寶人壽是以青少年和家庭人壽保險為主的企業,2017年銷售額為8.56億美元,其法定資本及盈余約為2.85億美元(截至2018年6月30日)。

 據藍鯨產經記者了解,該交易并不包括雀巢嘉寶產品業務,而嘉寶產品主要經營嬰幼兒食品和嬰幼兒護理領域,雀巢將繼續發展該業務。由此,足以彰顯雀巢專注食品業務的決心。

 施耐德更是直言:“該舉措是我們調整產品組合的一部分,將使我們進一步投資于雀巢核心的食品、飲料以及消費者保健業務。”

雙重壓力下要如何抉擇

 在業內看來,雀巢近期動作不斷的原因有兩點。首先,來自投資者Loeb給出的壓力;其次,雀巢也想解決自身增長過緩的問題。

 據了解,ThirdPoint作為雀巢的股東曾公開表示對雀巢發展現狀的不滿。掌管ThirdPoint的Loeb在公開信中表示,目前雀巢的戰略模糊不清,其許多品牌的類別已經偏離戰略定位,盡管雀巢已經進一步確定未來的發展聚焦于咖啡、寵物護理、嬰幼兒營養和水,但該公司只有大約一半的銷售額是來自這些領域。

 與此同時,他還指出雀巢對非核心資產剝離不夠迅速,較多產品屬于非核心業務,這些產品增長率、利潤率都較低,總體上削弱了核心業務的優勢。并且,應該放棄對歐萊雅股份的長期持有,因為董事會仍然無法解釋該項長期投資的原因。

ThirdPoint認為,雀巢剝離非核心業務后,可以利用出售獲得的資金強化核心業務。

 業內人士指出,雀巢的非核心業務不僅面臨品類多、收益低的問題,這些非核心業務還占據雀巢部分資源,導致部分資源無法給予到核心業務上。

當然,除迫于投資者的壓力外,業績放緩也是雀巢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雀巢2014年營收為916億瑞郎,其中中國市場表現疲軟,旗下的銀鷺與徐福記影響其在中國的業績。彼時,原雀巢首席財務官龔萬仁表示,2014年對于銀鷺來說是困難的一年,徐福記也由于中國消費者偏好的改變,導致銷量減少。

 事實上,loeb在公開信中不僅表示應該放棄歐萊雅,還指出應該出售銀鷺,同時還表示雅培旗下的營養品業務、斐濟水和達能旗下的醫學營養品業務為潛在的有、價值的收購對象。

 據了解,雀巢于2011年收購銀鷺60%的股權,到2015年雀巢在財報中表示銀鷺業績出現下滑,2016年更是出現兩位數的下降。2017年雀巢在年報顯示中國市場增長轉正,其原因得益于銀鷺業務的穩定,以及來自咖啡、冰淇淋和烹調食品的穩健貢獻。

 對于雀巢未來是否會將銀鷺出售,有業內人士認為,首先剝離銀鷺會對業績產生一定影響,其次雀巢已經對銀鷺產品等方面進行“修補”,所以銀鷺正處于復蘇狀態,其出售幾率會減小。還有業內人士指出,銀鷺雖然業績在2017年趨于穩定,但是從產品角度看,對消費者吸引力度較小,因為花生牛奶不僅市場較小,還存在眾多競爭者。

 同樣是在2011年收購的中國本土企業徐福記,雀巢原本希望通過本地企業來擴大在當地的市場規模,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為改變現狀,徐福記嘗試從渠道方面做出優化。據悉,徐福記電商目前業務形式覆蓋旗艦店鋪、線上超市、新零售等,年復合增長達170%。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雀巢在中國的業績雖然開始逐漸向好,但是整體的增長卻在逐步放緩,營收還出現下降。數據顯示,雀巢全年增長目標逐步下滑,從此前的5%下調到4.5%,隨后,又將有機增長率下調至2%-4%。

 雀巢2017年財報顯示,公司營收總計為898億瑞士法郎,同比增長0.4%;凈利潤為72億瑞士法郎,同比下降15.8%。

 對于業績的不增反降,施奈德表示:“2017年的有機銷售增長在指導范圍內,但低于公司預期目標,尤其是年末的銷售勢頭偏弱。歐洲和亞洲的銷售業績非常鼓舞,但北美和巴西地區的銷售環境仍然挑戰。”

加碼核心業務的挑戰

逐步調整自身業務結構的雀巢在賣資產的同時,也在不斷將符合自身戰略的企業收入囊中。

 藍鯨產經記者查詢資料發現,雀巢在咖啡領域,先是收購了藍瓶咖啡和美國咖啡品牌ChameleonCold-Brew。隨后,又與星巴克達成合作,獲得全球范圍內在咖啡店以外銷售星巴克零售和餐飲產品的性權利。據介紹,作為此次交易的一部分,星巴克向雀巢出售每年銷售額達20億美元的業務,同時雀巢向星巴克支付71.5億美元的現金預付款。交易不包括任何固定資產的轉讓,以便促進平穩高效的整合。

 雀巢官方表示,該協議極大地增強了雀巢北美優質烘焙研磨咖啡和定量咖啡業務中的咖啡產品組合。施奈德則解釋稱:“這項合作展示了我們所實施的增長計劃,將為雀巢增加一整套創新品牌,使雀巢的咖啡業務無出其右。星巴克,再加上雀巢咖啡和奈斯派索,我們總共匯集了咖啡業界中的三個標志性品牌。”

 除了咖啡以外,雀巢還完成對膳食營養品公司AtriumInnovations的收購,投資外賣公司Freshly、素食生產商SweetEarth、ChameleonCold-Brew和全球主要黃金莓生產商Terrafertil。

 乳業專家宋亮向藍鯨產經記者表示,雀巢近期的頻繁買賣主要是基于其近兩年調整產業以及產品的結構,過去是注重上游,現在逐步向下游市場轉變。但是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雀巢并購的企業都圍繞著自身的核心業務,但是能否將其完美的融合進雀巢本身,仍需關注。

 “剝離非核心業務,專注核心的食品業務,從長遠來講是符合企業發展戰略的,但是為了確保企業整體的規模,剝離的同時勢必要伴隨著優質資產的購入,而后期整合也將會是一個挑戰,比如雀巢在華完成對銀鷺和徐福記的收購,也是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盤活該部分資產。”

 以上是對業績增長放緩,雀巢面臨雙重壓力的相關新聞,業內人士告訴藍鯨產經記者,“所以,雀巢在投資者的壓力下,更重要的是需要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路徑,并頂住投資者的激進想法,按部班的實現企業的可持續增長。”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轉載自網絡,圖文僅供行業學習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侵權請聯系刪除()。文章僅代表原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性及文章內容中圖文的真實性、完整性等未經本站核實,僅供讀者參考。
行業分類:食品 | 核心內容:食品制造 營養健康

  • 2024/7/4至2024/7/6

  • 2024/7/6至2024/7/8

  • 2024/8/2至2024/8/4

  • 2024/8/3至2024/8/5

  • 2024/8/7至20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