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

    手機掃一掃下載
    好妞妞官方

    找產品 招代理 更方便

  • 微信

    微信掃一掃關注
    好妞妞官方

    更多商機 更多資訊

產品
幫您找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舌尖”上的有機生活

來源: 食品飲料新聞資訊 | 2014-11-26 09:14:40 By 東仔 閱讀(1015)

比起超市的食品,人們似乎還是更愿意直接面對農民,像老中醫一樣望聞問切。

 前幾日,魯甸發生地震。遠在2400公里之外的北京凱德Mall(太陽宮店)地下二層舌尖上的市集,通過舉辦一場特別展會魯甸農產品特賣會,來幫助災區重建。

 與以往舌尖上的市集不同,本次市集直接聯手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各類農產品的合作社和商會共同舉辦,確保貨品物美價廉。現場不僅有蔬菜、水果、蜂蜜、大米、核桃常規綠色農副產品,還有來自云南魯甸的特產花椒。

 花椒為魯甸縣最重要的經濟作物,在經歷了地震之后,又遭遇連續大雨,導致成品率低。即便如此,本次展會中的魯甸商家仍表示本次市集花椒的銷售價格并不會比市場高,有的甚至比網上還要便宜。

舌尖上的市集,再次走入人們的視線。

有機生活

 從踏入北京凱德Mall(太陽宮店)地下二層的那一刻,舌尖上的市集,這個位于地鐵C口左邊的小廣場成了這里人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牛奶、雞蛋、胡蘿卜、黃瓜、苦瓜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蔬菜,陪伴著一波又一波的顧客,從進地鐵口到出地鐵口。

 來這里的顧客,都是講究生活品質的人。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有機的生活方式也成為一種商機。如今無論是在大型超市的貨架上,小型專賣零售店里,抑或是網絡購物中,均能看到有機食品的影子。

 三鹿奶粉、蘇丹紅這些事情把人們搞怕了,現在人們越來越懷念小時候在農村吃的那些東西。比起超市的食品,人們似乎還是更愿意直接面對農民,像老中醫一樣望聞問切。

 在舌尖上的市集創始人之一的徐鴻勇看來,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大多已經成家,希望給孩子或者老人找到更安全、更健康的食物的消費者是支持市集的中堅力量。統計發現,市集的消費者大部分是有孩子的家庭,收入分布比較廣泛,但是受教育程度都比較高,40%是碩士及以上學歷。

 而舌尖上的市集的組織者,也正是一群關注生態環境、關心食品安全的人士。在當下國內食品安全、環境污染成為老百姓的頭等大事之時,他們希望能夠從舌尖上的市集起步,努力為消費者創造一個能夠獲得安全健康食材的集市,為安全農產品的生產者提供一條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的機會,然個更多的人參與到有機生活中。

最寶貴的是信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作為一個讓農夫和消費者直接對接的模式,驅使舌尖上的市集整個鏈條運轉起來的是信任二字上。

 他們覺得,有機認證只是為了配合有機產品商業化的一種舉措,是當產銷雙方無法直接建立信任時的一種手段。當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溝通、交易,并且雙方彼此了解和信任,那不需要一個第三方來做鑒定了。依據現行的認證條款,單個品種的認證做下來要幾萬元,過程復雜費用也很高,很多小農戶都做不起。

 舌尖上的市集發起人肖亮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他說自己過去到超市買菜,都是挑貴的買,很傻。他覺得貴的也不一定是真的有機。因此,舌尖上的市集與傳統的商品大集的不同,他們搭建的是中小農場主與消費者之間的平臺,消費者直接面對的是生產者,能夠確保消費者獲得商品的信息。

 商品的價格、產地以及是否用過農藥、化肥,展位人員即生產者可以詳細地告知顧客。而傳統的商品大集,展位銷售者對于商品具體信息的把握不如生產者。肖亮說。

 徐鴻勇也坦誠,他們做舌尖上的市集最頭疼的問題還是對產品的把控,一旦渠道拓展了,各方面的要求更高了。對農友是否真的采取綠色方式養殖,他們也會有擔心。隨著需求量的增大,這些擔心也會增加。所以他們除了要求參與市集的生產者(商戶)必須填寫誠信責任聲明以外,還不定期對參與市集的生產者(商戶)進行飛行抽檢。

 在賣家入駐之處,6個創始人會仔細審核每一家想進入市集的農戶,親自拜訪、交流理念,在了解生產狀況后,決定其可否加盟市集。農戶向市集發出申請之后,市集發起人會通過微博、微信發動顧客、同集商戶考察,認為農戶的為人和產品確實誠實可靠才可以進入,一旦發現造假行為,立即公告、永遠驅逐。

 因此,舌尖也主動淘汰了一些農戶,淘汰的原因是懷疑產品不是自產或有機的,對農業投機分子不予考慮。因此,當他們發現一家農戶新上了一種菜,但這種菜我們細心的一個顧客發現他地里沒有,于是將他驅逐出去。一根菜,可能毀了一個市集、幾十家農戶的聲譽。

 徐鴻勇介紹說:目前長期加盟舌尖的農戶有30多家,他們當中純粹的農民并不多。不少是高校教師、農業專業領域的研究者或者是白領,對食品安全非常關注,秉持綠色理念,選擇租種農田,經營小農莊。

 市集和農友合作,首先是跟這個人合作,看他是不是用良心在做事。對于市集而言,維系與農戶之間關系的關鍵要素還是誠信。市集需要靠譜的產品,更重要的是靠譜的人。徐鴻勇如是說。

 市集上的顧客多是微博、微信的粉絲,不知什么時候會到農莊去,是考察,也是看種菜的朋友。一位老顧客說,我常買的攤子,他家的農場我去過好幾趟,他怎么種的,我心里清楚。

菜市場上的人情味

 你微博號多少?告訴我一下我加上你。你掃一下我店外面的二維碼,加我微信,回去之后咱們慢慢聊。

 在舌尖上的集市里,聽到的不是討價還價聲,反而經常能夠看到賣家和顧客在求互粉。我的微博名字叫螢火蟲的品質生活,一說螢火蟲,整個市集的人都知道我!彭小姐驕傲地說。她是一名全職太太,也是舌尖上的市集的忠實擁躉。她一邊挑菜一邊對記者說,因為家里有孩子的原因,自己特別注意食品安全。

 彭小姐說:我和他們店家都成了朋友,每天都在網上聊天,有時候看到他們菜賣不出去我都替他們著急!

 舌尖上的市集創始人之一的馬勃民說:在一般的市集里,農產品的銷售者往往是生產者,這也是其與一般的菜市場的區別。時間久了,農戶和消費者形成了捆綁關系,買東西的認定到這兒來買,賣東西的也認定在這兒賣,這種形態像是一個社區平臺,與網上購物、線上交流有很大區別。

 在北京這樣高樓林立的大城市,每天擦肩而過的人可能并不會說上一句話,但在依托微博和微信等進行交流的熟人社會里,人們反而更容易建立起一種信任。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轉載自網絡,圖文僅供行業學習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侵權請聯系刪除()。文章僅代表原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性及文章內容中圖文的真實性、完整性等未經本站核實,僅供讀者參考。
行業分類:食品 | 核心內容:食品

  • 2024/9/20至2024/9/22

  • 2024/11/8至2024/11/10